朱振國
鶴崗市人民醫(yī)院
副主任醫(yī)師
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癥狀包括耳悶、聽力下降、耳鳴和耳痛,嚴重時可能引發(fā)中耳積液。治療需根據(jù)病因采取藥物、手術或物理療法,同時注意生活習慣調整。
1、耳悶與聽力下降
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見的癥狀是耳悶感和聽力下降。這是由于中耳腔內積液導致聲音傳導受阻,患者可能感覺耳朵像被堵住一樣,聽聲音變得模糊不清。聽力下降的程度與積液量有關,輕度時可能僅表現(xiàn)為對低音調聲音不敏感,嚴重時可能影響日常交流。
2、耳鳴
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耳鳴癥狀,表現(xiàn)為耳內持續(xù)或間歇性的嗡嗡聲、嘶嘶聲或其他異常聲響。耳鳴可能與中耳積液引起的壓力變化或內耳功能紊亂有關,尤其在安靜環(huán)境中更為明顯。
3、耳痛
雖然分泌性中耳炎的耳痛癥狀相對較輕,但在急性期或合并感染時,患者可能會感到耳部不適或輕微疼痛。疼痛通常為鈍痛或壓迫感,尤其在吞咽或打哈欠時可能加重。
4、中耳積液
中耳積液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表現(xiàn),積液可能為漿液性、黏液性或混合性。積液的存在不僅加重耳悶和聽力下降,還可能增加感染風險,導致病情反復或遷延不愈。
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
- 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用于合并細菌感染的情況。
- 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可減輕炎癥反應,促進積液吸收。
- 黏液溶解劑:如氨溴索,幫助稀釋和排出中耳積液。
2、手術治療
- 鼓膜穿刺:通過穿刺鼓膜抽出積液,緩解癥狀。
- 鼓膜置管:在鼓膜上放置通氣管,幫助中耳腔引流和通氣。
- 腺樣體切除術:針對兒童患者,切除肥大的腺樣體以改善咽鼓管功能。
3、物理治療
- 咽鼓管吹張:通過捏鼻鼓氣或使用專業(yè)設備,促進咽鼓管通暢。
- 熱敷:用溫熱毛巾敷于耳部,緩解耳部不適。
4、生活習慣調整
- 避免用力擤鼻,防止細菌或病毒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
- 保持鼻腔通暢,可使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
- 避免接觸過敏原,如花粉、塵螨等,減少炎癥反應。
分泌性中耳炎的癥狀雖不致命,但長期不治療可能影響聽力健康和生活質量。及時就醫(yī)并根據(jù)醫(yī)生建議采取綜合治療措施,是改善癥狀和預防復發(fā)的關鍵。同時,注意日常護理和預防措施,有助于降低疾病發(fā)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