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觀察:孩子不知道感謝的社會應該反省

3月27日,鄭州街頭發(fā)生女兒扇母親兩巴掌事件,在當地一些學校引發(fā)震動,如何讓學生知道感恩?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于是,4月5日,鄭州一所小學在課堂上播放了媽媽分娩視頻,讓孩子們第一次感受到媽媽分娩的痛苦和辛苦。
學校的這種嘗試有積極的意義,我們應該善于和孩子交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生育錄像反映出不養(yǎng)育孩子不知道父母的恩情的重要意義。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僅靠一堂“分娩錄像”課,孩子仍然不可能理解“感恩”的全部含義。而結合中國目前中小學的性教育現狀,此舉是否妥當就更值得商榷了。
即使教育孩子感謝母親,使用生育錄像也是有效的,不能簡單復印。否則,如果孩子毆打父親和老師,感謝教育會使用什么樣的手段呢?
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家庭、學校和全社會的關注和參與,如果不擺脫頭痛醫(yī)生、腳痛醫(yī)生的奇怪圈子,問題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
為什么孩子不能感受到父母的支付和辛苦?孩子為什么不知道感謝?透視其中的家庭、學校教育和社會因素,必須令人擔憂。
應該說我們的傳統(tǒng)教育一直存在某種偏差。學校經常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如何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上,道德、倫理教育處于邊緣化的地位。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品、學并不兼優(yōu),這是不足為奇的。
很多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總是急功近利,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對于孩子在性格、行為上出現的問題,往往采取容忍、遷就甚至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的態(tài)度,其結果可能就會事與愿違。
更令人擔憂的是,社會環(huán)境(特別是網絡、電視、出版物)對未成年人的影響日趨復雜。以最受兒童歡迎的動畫片為例,大多以暴力復仇為主題,鮮有“報恩”題材,孩子觀看時缺乏家長、老師的引導,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是觸目驚心。孫子點爺爺的穴道、我是奧特曼,我要殺你等報道屢見不鮮。
因此,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監(jiān)護人必須改變觀念,不能急功近利的學校不能把感謝教育停留在形式上必須貫穿始終,融入老師的語言教育,整個社會也必須創(chuàng)造重視感情回報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