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鳳
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
副主任醫(yī)師
新生兒產后感染性肺炎的主要原因包括感染源如病毒、細菌、分娩環(huán)境、母體健康狀況及新生兒生理因素。明確病因后需要及時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包括抗生素治療、支持性護理等,以避免嚴重后果。
1、感染源的類型和傳播途徑
新生兒感染性肺炎大多與感染源相關,常見的病原體包括鏈球菌、大腸桿菌、柯薩奇病毒等,這些病原體可能通過孕期母嬰垂直傳播、分娩過程中吸入感染性羊水或產道分泌物,或出生后接觸傳播而導致感染。
治療建議:如果確診為細菌引起的感染性肺炎,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頭孢菌素或氨基糖苷類藥物,具體方案需醫(yī)生根據病原微生物選擇。
預防措施:母親在孕期做好感染篩查,分娩時保持良好衛(wèi)生,減少新生兒接觸感染源。
2、分娩環(huán)境及操作因素
分娩環(huán)境衛(wèi)生狀況不佳或操作不當也可能導致新生兒感染。例如,在分娩過程中使用非無菌器械、分娩時間過長、新生兒窒息導致吸入感染性物質,都會增加感染風險。
治療建議:改善新生兒的氧供情況,如必要時使用吸氧或氣道管理以改善肺部通氣。對誤吸的情況可通過氣道清理等技術進行干預。
預防措施:選擇正規(guī)醫(yī)院分娩,確保產房無菌操作,特別是對早產或高危分娩的新生兒,應采取更加嚴格的保護措施。
3、母體健康狀況及孕期管理
母體存在感染性疾病如未治療的陰道炎、尿路感染、乙型鏈球菌攜帶等,可能通過胎盤或分娩途徑傳遞給新生兒,使其出生后易患感染性肺炎。早產、胎膜早破等產科問題也顯著增加感染風險。
治療建議:積極治療母體疾病,例如在孕晚期對乙型鏈球菌陽性的孕婦給予抗生素預防性治療,避免母嬰傳播。
預防措施:孕期定期產檢,發(fā)現(xiàn)和治療母體感染性疾病,從源頭上減少新生兒感染的機會。
4、新生兒自身免疫及呼吸系統(tǒng)發(fā)育不良
新生兒免疫系統(tǒng)尚未完全發(fā)育,尤其是早產兒或存在先天性疾病的嬰兒免疫力更低。肺泡發(fā)育不足或出生后呼吸窘迫綜合征,也會使其更容易受到感染。
治療建議:對于免疫能力較弱的新生兒可配合使用靜脈免疫球蛋白IVIG增強免疫;早產兒還可以使用表面活性劑改善呼吸功能。
預防措施:注意復蘇護理,加強日常護理如喂養(yǎng)、體溫管理等,避免新生兒受涼或接觸病原。
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兒常見且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需要盡早明確病因并進行治療。家長應提高防控意識,積極采取消毒保護措施,孕期母體健康管理是預防的關鍵。若發(fā)現(xiàn)新生兒出現(xiàn)呼吸急促、呻吟、發(fā)紺等癥狀,應立即就醫(yī),確保孩子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