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風病人會長期癱瘓

中風是指腦卒中的俗稱,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大腦血管突然破裂或閉塞而引起的急性腦循環(huán)障礙性疾病。患者可出現偏身感覺、運動功能異常等臨床表現。
1、病因:引起中風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以及心房顫動等疾病;
2、發(fā)病機制:當大腦半球內側基底節(jié)區(qū)發(fā)生梗死時,則會導致對側肢體活動受限和肌力減退的情況,并且會伴有失語的癥狀。如果病變累及到小腦或者腦干部位,則會出現共濟失調的表現。另外,部分患者的病情比較嚴重,在恢復期間可能會留下后遺癥,從而形成長期癱瘓的狀態(tài);
3、治療措施:對于早期癥狀較輕者可以遵醫(yī)囑使用阿司匹林腸溶片抗凝藥物進行改善,同時也可以配合注射用尿激酶促進血液循環(huán)。而對于晚期癥狀嚴重的患者則需要通過手術的方式來進行治療,比如開顱減壓術或者是去骨瓣減壓術等方法來緩解不適癥狀。
建議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清淡易消化,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以免加重原有病情。若自身存在上述基礎疾病應積極控制原發(fā)疾病,預防再次發(f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