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復蘇一分鐘按壓多少次

心肺復蘇時每分鐘需按壓100-120次,保持深度5-6厘米,中斷時間不超過10秒。正確頻率能維持腦部供氧,提高搶救成功率。關鍵點包括按壓位置、力度、頻率和人工呼吸配合。
1. 按壓頻率的科學依據
100-120次/分鐘的頻率基于人體血液循環(huán)需求。過快會降低回心血量,過慢無法維持有效灌注。研究顯示該頻率能使心臟輸出量達到正常的25%-30%,滿足腦部最低供氧需求。使用節(jié)拍器或哼唱《Stayin' Alive》歌曲可幫助保持節(jié)奏。
2. 標準操作要點
胸骨下半段是正確按壓位置,雙手交疊掌根發(fā)力。成人按壓深度需達5-6厘米,兒童約5厘米,嬰兒4厘米。每次按壓后讓胸廓完全回彈,避免倚靠。每30次按壓配合2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氣1秒觀察胸廓起伏。施救前需確認環(huán)境安全,呼叫急救系統(tǒng)。
3. 常見錯誤糾正
手掌位置偏移會導致肋骨骨折,需重新定位。按壓時肘部彎曲會降低力度,應保持手臂垂直。中斷超過10秒會使血流中斷,輪換施救者時需快速銜接。避免過度通氣,吹氣量以看見胸廓抬起為度。非專業(yè)人員可只做持續(xù)胸外按壓。
4. 特殊情況處理
溺水患者應先清理呼吸道,創(chuàng)傷患者注意頸椎保護。孕婦患者需將子宮左移減輕壓迫。安裝起搏器者避開設備位置。兒童使用單手或兩指按壓,嬰兒采用環(huán)抱拇指法。復蘇期間每2分鐘檢查脈搏,出現(xiàn)自主呼吸立即停止按壓。
心肺復蘇質量直接影響患者存活率,未經培訓者也可實施單純胸外按壓。記住"用力按、快速按、少中斷"原則,急救車到達前持續(xù)施救。定期參加紅十字會或醫(yī)院組織的培訓課程,掌握最新急救指南更新內容。家庭中建議配備AED設備,公共場所施救時注意做好個人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