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峰
臨汾市人民醫(yī)院
副主任醫(yī)師
分泌性中耳炎的癥狀通常包括耳悶、聽力下降、耳鳴等,但不會出現(xiàn)耳痛、耳流膿或發(fā)熱等急性中耳炎的典型表現(xiàn)。分泌性中耳炎主要由咽鼓管功能障礙、感染或過敏等因素引起,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和手術治療。
1、咽鼓管功能障礙
咽鼓管是連接中耳和鼻咽部的通道,負責調節(jié)中耳壓力。當咽鼓管因感冒、鼻炎或鼻竇炎等原因堵塞時,中耳內的液體無法正常排出,導致積液和聽力下降。改善咽鼓管功能的方法包括鼻腔沖洗、使用減充血劑(如偽麻黃堿)和抗組胺藥物(如氯雷他定)。
2、感染或過敏
病毒或細菌感染可能引發(fā)中耳炎,而過敏反應也會導致咽鼓管黏膜腫脹,進一步加重癥狀。治療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或抗病毒藥物,過敏患者則需避免過敏原并使用抗過敏藥物(如西替利嗪)。
3、物理治療
對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物理治療如咽鼓管吹張術或鼓膜穿刺術可以幫助排出積液,恢復聽力。咀嚼口香糖或進行吞咽動作也能促進咽鼓管開放。
4、手術治療
當藥物治療無效時,可考慮手術治療。常見手術包括鼓膜置管術(放置通氣管以引流積液)和腺樣體切除術(適用于腺樣體肥大患者)。這些手術能有效緩解癥狀并預防復發(fā)。
分泌性中耳炎的癥狀雖不嚴重,但長期不治療可能導致聽力永久性損傷。若出現(xiàn)耳悶、聽力下降等癥狀,應及時就醫(yī),明確病因并采取針對性治療。日常生活中,注意預防感冒、避免過敏原,保持鼻腔通暢,有助于減少發(fā)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