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靜脈高壓癥的外科治療原則

門靜脈高壓癥的外科治療原則是通過手術方式降低門靜脈壓力,減少并發(fā)癥風險,具體方法包括分流手術、斷流手術和肝移植。門靜脈高壓癥主要由肝硬化、門靜脈血栓形成或先天性血管畸形引起,導致門靜脈血流受阻,壓力升高,進而引發(fā)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腹水等嚴重并發(fā)癥。治療需根據(jù)病因、病情嚴重程度及患者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
1.分流手術:通過建立門靜脈與體循環(huán)之間的分流通道,降低門靜脈壓力。常用手術方式包括門腔靜脈分流術、脾腎靜脈分流術和腸系膜上靜脈-下腔靜脈分流術。分流手術可有效緩解門靜脈高壓,但可能增加肝性腦病的風險,需謹慎評估患者肝功能。
2.斷流手術:通過阻斷門靜脈與曲張靜脈之間的血流,減少出血風險。常用手術方式包括食管胃底靜脈結(jié)扎術、脾切除術和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斷流手術適用于急性出血或無法耐受分流手術的患者,但長期效果可能不如分流手術。
3.肝移植:對于終末期肝病或肝功能嚴重受損的患者,肝移植是根治門靜脈高壓癥的唯一方法。肝移植可徹底解決門靜脈高壓及其并發(fā)癥,但手術風險高,需嚴格篩選適應癥,并配合術后免疫抑制治療。
門靜脈高壓癥的外科治療需綜合考慮病因、病情及患者個體化需求,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術后需密切監(jiān)測肝功能、門靜脈壓力及并發(fā)癥,配合藥物治療和生活方式調(diào)整,以提高治療效果和患者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