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瘙癢常見于以下哪些疾病

皮膚瘙癢可能與多種疾病相關,常見原因包括皮膚干燥、過敏反應、濕疹、蕁麻疹、銀屑病、糖尿病或肝膽疾病等。處理需根據(jù)具體病因,輕癥可保濕止癢,重癥需就醫(yī)排查系統(tǒng)性疾病。
1. 皮膚干燥是瘙癢最常見原因,秋冬季節(jié)或頻繁洗澡會加重。建議使用含尿素、神經酰胺的保濕霜,洗澡水溫不超過40℃,避免堿性肥皂。室內濕度保持在50%-60%可緩解。
2. 過敏性皮膚病如接觸性皮炎、特應性皮炎,多表現(xiàn)為紅斑伴劇烈瘙癢。明確過敏原后需避免接觸,急性期可外用氫化可的松軟膏、口服氯雷他定,冷敷可緩解癥狀。常見過敏源包括花粉、塵螨、金屬飾品等。
3. 慢性皮膚病中,濕疹表現(xiàn)為對稱性丘疹滲液,銀屑病有銀白色鱗屑。需長期管理:濕疹患者避免抓撓,使用他克莫司軟膏;銀屑病可嘗試光療,局部使用卡泊三醇。兩者均需減少精神壓力。
4. 系統(tǒng)性疾病如膽汁淤積、尿毒癥、甲狀腺功能異常等,瘙癢多為全身性且夜間加重。糖尿病皮膚瘙癢常伴多飲多尿,需檢測血糖;肝膽疾病瘙癢多從手掌腳底開始,需檢查肝功能。這類情況必須就醫(yī)治療原發(fā)病。
5. 感染性皮膚病如疥瘡、真菌感染具有傳染性。疥瘡表現(xiàn)為指縫、腋下夜間劇癢,需全家同步使用硫磺軟膏;足癬可用聯(lián)苯芐唑乳膏,保持足部干燥。貼身衣物需高溫消毒。
皮膚瘙癢持續(xù)超過兩周、伴隨皮疹潰爛或影響睡眠時,應及時到皮膚科就診。日常避免過度搔抓,穿純棉衣物,飲食減少辛辣刺激。記錄瘙癢時間、部位和誘因有助于醫(yī)生判斷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