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肛是怎么引起的,該怎么治療

關鍵詞: #脫肛
關鍵詞: #脫肛
脫肛由直腸黏膜或全層脫出肛門外引起,主要與盆底肌松弛、腹壓增高及先天發(fā)育缺陷有關。治療需根據(jù)程度選擇手法復位、硬化劑注射或手術修復。
1 盆底肌松弛是脫肛的常見原因。長期便秘、慢性咳嗽或妊娠分娩會導致盆底肌肉和韌帶支撐力下降。提肛運動能增強肌肉力量,每天收縮肛門50次,分3組完成。老年患者可嘗試生物反饋治療,通過儀器輔助訓練盆底肌協(xié)調性。
2 腹壓持續(xù)增高直接誘發(fā)脫肛。重體力勞動、前列腺增生排尿困難或肥胖都會增加腹腔壓力。搬運重物時使用護腰托具,BMI超過28需通過飲食控制減重,推薦地中海飲食模式。慢性咳嗽患者應及時治療呼吸系統(tǒng)疾病。
3 先天發(fā)育異常包括骶骨彎曲度不足、直腸周圍間隙過大等。兒童患者多見直腸黏膜脫垂,5歲前建議保守治療,排便后手法復位配合高纖維飲食。成人完全性脫垂需手術,常用術式有直腸懸吊術、Delorme手術和經(jīng)腹直腸固定術。
4 長期久蹲如廁習慣會加重病情。如廁時間控制在5分鐘內(nèi),使用坐便器時腳下墊矮凳保持35度角。痔瘡患者避免用力擦拭,改用智能馬桶沖洗。術后患者需保持肛門清潔,便后使用碘伏棉球消毒。
脫肛治療需結合病因和程度制定方案。輕度脫垂通過生活方式調整可改善,三度脫垂伴有括約肌損傷需及時手術。無論采取何種治療,都需要建立規(guī)律的排便習慣,每日攝入25克膳食纖維,避免久坐久站。術后三個月內(nèi)禁止負重和劇烈運動,定期復查評估恢復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