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患者認為口服藥不如注射藥有效,效果強。只要他們感到不舒服,他們就會要求醫(yī)生給他注射或注射"掛鹽水"。此外,一些患者的想法恰恰相反。生病后,他們總是想多吃藥,少打針,以免遭受痛苦"皮肉之苦"。事實上,這兩種想法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療。
那么,生病后應該如何選擇用藥方式呢?
目前臨床上使用的藥物劑型有片劑、丸劑、針劑、膠囊劑等。
藥物制成的劑型取決于藥物的性質(zhì)、療效和毒副作用。
有些藥物不溶于注射溶劑或溶解度很小,溶解藥物不能達到臨床治療量,這些藥物不能制成注射劑,而是制成片劑,如一些常用的抗生素。相反,有些藥物必須制成注射劑,如胰島素,只能注射而不能口服,因為口服胰島素進入胃腸道后容易被胃蛋白酶破壞,無論口服量有多大,都不能達到治療效果。
當然,有些藥物也可以制成不同的劑型,如鹽酸山脊堿,既有注射劑,也有片劑。此外,含有相同藥物的不同劑型的藥理作用不一定相同。例如,口服硫酸鎂用于導瀉,而注射硫酸鎂具有中樞抑制和降低血壓的作用。
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藥物來治療,而相同的藥物有不同的劑型。因此,醫(yī)生應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藥物特點,選擇正確的用藥方式,以促進疾病的治療和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