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是一種由多種病原體及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yōu)樘攸c的疾病。
病因:感染性腹瀉多是細菌或病毒等感染引起,非感染性腹瀉多是由飲食,過敏氣候等因素引起,秋冬季是由于輪狀病毒感染引起,夏季多是由于細菌感染引起。
臨床表現(xiàn):
1、輕型腹瀉,常由于飲食與外腸道引起,主要表現(xiàn)是食欲不振吐奶或嘔吐等,大便次數(shù)增多,每日在10次以下,大便稀薄水樣,黃綠色糞質(zhì)不多伴有少量粘液或者蛋花湯樣,有酸味,精神尚可,脫水不明顯
2、重型腹瀉,大便每日超過10次,黃綠水樣,量多四濺,混有粘液,伴有低熱或高熱,面色發(fā)灰,煩躁不安,進而昏迷,驚厥。嚴重者伴有重度脫水(眼眶前囟凹陷,肢冷,皮膚干燥,彈性差)或明顯中毒癥狀(如發(fā)熱,煩躁不安嗜睡等表現(xiàn)),甚至昏迷休克。
西藥治療:
(1)無脫水患兒應(yīng)口服補液鹽,20-40ml/kg,4小時內(nèi)服完;輕中度脫水,口服補液鹽80-100ml/kg,4-6小時服完;重度脫水,靜脈補液。
(2)如有病毒性腸炎(多為蛋花水樣大便),應(yīng)用利巴韋林15-30mg/kg,分3次服完,連續(xù)使用3-5天。
(3)如為細菌感染,可口服新諾明或紅霉素頭孢菌素等抗生素;
(4)對癥療法:
①伴有嘔吐者,口服滅吐靈0.5-1mg/kg,分3次服完,
②中毒癥狀消失,但腹瀉仍不止,蒙脫石散0.5-1包,3次/日,或口服鞣酸蛋白0.1-0.3g/次;
③食欲不振或消化不良,給予助消化藥,如胃蛋白酶合劑2.5-5ml/次,胰酶0.15-0.3g/次,多酶片1-2片/次,3次/日;
④對于感染性腹瀉抗生素性腹瀉以及小兒慢性腹瀉均可以加用微生態(tài)制劑菌,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只是不能與抗菌藥物同時服用。
中藥治療:
小兒腹瀉,雖有多種不同病因,未有不源于濕者脾虛濕困是其基本病機,故而以運脾除濕為主要治則。針對病因不同分別用消食導(dǎo)滯、疏風解表、清熱利濕、健脾益氣、溫陽補腎等法,并注意合理調(diào)整飲食,預(yù)防和治療脫水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及酸堿失衡,控制感染等聯(lián)合治療。
辨證論治:
根據(jù)小兒腹瀉的中醫(yī)病因病機分為以下五個證型:
1.傷食泄瀉
乳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健運失司,度積中焦,瀉下大便稀塘夾有乳片或不消化的食物殘渣,次數(shù)增多,脘腹脹痛,痛時欲瀉,瀉后痛減,大便酸臭或如敗卵,暖氣嘔吐,食少或拒食,矢氣頻頻臭穢,夜寐欠安,舌淡紅,苔厚膩或黃垢,脈滑數(shù)。
治宜消食化積、運脾止瀉。
本證常用:
①嬰兒健脾散(組成:白扁豆、山藥、雞內(nèi)金等)。
功能主治:健脾消食、止瀉。
用于消化不良、腹脹、大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zhì)稀臭,含有未消化之物,乳食少進的患兒。
②小兒香橘丸(組成:木香、茯苓、法半夏等)。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消食止瀉。
用于小兒飲食不節(jié)引起的嘔吐便瀉,脾胃不和、身燒腹脹、面黃肌瘦、不思飲食。
2.風寒泄瀉
風寒邪氣客于脾胃運化失職故大便清稀次數(shù)增多,色淡夾泡沫,臭氣不甚,便前腹痛腸鳴或兼有惡寒發(fā)熱,舌淡紅苔白膩,指唇色紫紅,并伴鼻塞,流涕,微惡風寒咳嗽咽癢等癥狀。
治宜疏風解表、化濕止瀉。
常用蕾香正氣軟膠囊(水)(組成:蕾香、蘇葉、厚樸等)。
功能: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用于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或夏傷暑濕所致的頭痛昏重、胸隔痞悶、腕腹脹痛、嘔吐泄瀉。
3.濕熱泄瀉
濕熱之邪蘊結(jié)脾胃,下注大腸傳化失職,故瀉下大便稀水樣,或如蛋花樣或有液粘液,瀉下急迫如注成瀉下不爽,量多次頻,氣味穢臭,納差食少,神倦乏力,口渴欲飲,頗躁,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
治宜清熱利濕止瀉。
可選用葛根琴連片(組成:葛根、黃芩、黃連等)。
功能主治:解肌清熱、止瀉。用于泄瀉腹痛、便黃而粘、肛門灼熱。
或用香連丸(組成:木香、黃連、黃芩等)。
功能主治:祛濕清熱,化滯止痢。用于濕熱凝結(jié)引起的紅白痢疾,腹痛下墜。
4.脾虛泄瀉
脾胃虛弱,陽不升,運化失職,故大便稀塘多于食后作瀉,色淡不臭反復(fù)發(fā)作,時輕時重,面色萎黃,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
治宜健脾益氣,運脾止瀉
可選用①參苓白術(shù)散(組成:人參、茯苓、薏苡仁等)。
功能主治:補脾胃,益肺氣。
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便塘、氣短咳、嗽肚倦乏力。
5.脾腎陽虛瀉
久瀉不止,脾腎陽虛,不能溫煦,故大便清稀呈完谷不化或伴脫肛,形寒肢冷,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睡時露睛,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宜健脾溫腎、固澀止瀉。
可選用附桂理中丸(組成:人參、附子、炮姜等)。
功能主治:補腎助陽,溫中健脾。
用于腎陽衰弱,脾胃虛,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厥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