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恩病的發(fā)病機制
發(fā)病機制對于大多數(shù)人不是很了解,然而這對病人的治療非常的關鍵。懂得疾病的發(fā)病機制,能夠讓醫(yī)療人員有針對的制定相關的治療方案,從而使得病人得到最為有效的治療,大大的增加康復的機會。下面就是有關克羅恩病的發(fā)病機制的介紹。
1.病變的分布 本病從口至肛門的全胃腸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受累,病變呈跳躍式或節(jié)段性分布。小腸和結腸同時受累最為常見,占40%~60%;限于小腸,主要是末端回腸發(fā)病的占30%~40%;單獨發(fā)生在肛門或直腸的病變少見,約占3%,多與小腸和結腸病變合并存在;結腸單獨發(fā)病者較少,占5%~20%。胃或十二指腸、食管、口部病變總共約占10%以下。
2.大體病理 早期病變呈口瘡樣小潰瘍,大小不等。最小者如針尖,伴有出血;較大者邊界清楚淺表,底為白色。手術切除時如遺漏小的病變,可從該處復發(fā)。典型潰瘍呈縱行或匐行性,不連續(xù),大小不等。
鵝卵石樣改變約在1/4病例中存在。
腸壁增厚、腸腔狹窄較多見。手術病例中95%左右存在狹窄。
有些Crohn病可見多發(fā)炎癥性息肉。
3.顯微鏡所見 顯微鏡下病變見于腸黏膜層、黏膜下層和漿膜層,主要是黏膜下層。常見淋巴細胞聚集,可有生發(fā)中心。淋巴細胞聚集的部位與血管和擴張的淋巴管有密切關系。漿膜層的淋巴細胞聚集可形成玫瑰花環(huán)樣。也可見到漿細胞、多核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黏膜層可見到陷窩膿腫。非干酪性肉芽腫為本病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上皮樣細胞和巨細胞組成,中心無干酪性壞死,并不常見,僅見于50%左右的病例。需要注意的是肉芽腫也可在耶爾森菌屬感染或衣原體感染時發(fā)現(xiàn),有經(jīng)驗的病理學家可通過組織切片加以鑒別。5%病例中可見玻璃樣變和甲介狀的包涵體,與結節(jié)病和結核病所見相同。肉芽腫常常很不典型,有由淋巴細胞形成的明顯邊界??梢娪谀c壁的全層,但以黏膜下層和漿膜層最易出現(xiàn)。除腸壁外,局部淋巴結中也可發(fā)現(xiàn)肉芽腫。
腸壁的裂隙潰瘍深達固有肌層。跨壁性的穿透是形成內瘺管和皮膚瘺管以及膿腫的基礎。肉眼下裂隙呈線狀,可有分支,周圍為水腫和島狀黏膜。橫斷面上,裂隙分支表現(xiàn)為壁內膿腫。
由于水腫和淋巴管擴張及膠原纖維數(shù)量增加,黏膜下層增寬,腸壁增厚。
以上便是對克羅恩病的相關發(fā)病機制的介紹,看了這么多有關克羅恩病發(fā)病機制的知識,大家應該獲益匪淺了吧。懂得將這些知識應用在對別人的幫助上,是對最好體現(xiàn)這些知識的作用的方法。感謝大家預覽小編的文章,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你們有所幫助。
相關推薦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56/35/ooYBAGVJ76OABhwWAAFWwmmEqbY27.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7/1C/oYYBAGHNhlOAQH28AADwrQY6NdE665.jp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4E/84/ooYBAGHNhkmAeY9wAADxQpnThbw943.jp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4D/33/ooYBAGFNYA2Aa7BtAAGtHpNAYgM75.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2/3C/oYYBAGC4kOSAU36OAAU7EYmf_Cc79.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2/3B/oYYBAGC4kBOAYq5wAALuXe0oYxg01.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13/D6/ooYBAGC4kBKACgWMAAMBgrSfbqc71.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