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乙型肝炎
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由嗜肝的肝炎病毒A、B、C、D、E所引起;一些非特異嗜肝的病毒,如巨細胞病毒、Epstain-Barr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亦可引起肝炎,但少見。我國目前發(fā)生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甲型肝炎;戊型肝炎除在新疆南部有流行外,全國許多地區(qū)都有散在發(fā)生。 病毒性肝炎可分為腸傳性的傳染性肝炎和血傳性的血清性肝炎,腸傳性的肝炎病變自限,血傳性的可發(fā)展為慢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我國已經流行了多年;目前乙型肝炎雖是我國最重要的肝炎,但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急性乙型肝炎已遠較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為少,臨床初步診斷的急性乙型肝炎,大部分是慢性無癥狀HBV攜帶者(AsC)的急性活動。因此急性乙型肝炎已不很多見,臨床上須謹慎診斷。
肝臟是人體主要的代謝器官,可以接受眾多致病因子的刺激,諸如病原微生物、代謝影響和理化損害等。然而,肝臟對不同刺激的應答相當一致,不論何種病原,急性肝損害的臨床表現(xiàn)是大體近似的。在大體上,急性乙型肝炎與其它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肝炎、甚至藥物引起的急性肝損害的臨床表現(xiàn)并無顯見的差異,細心檢查,尤其在病史中仍各有特點,而后需血清標志物確定。
臨床過程:潛伏期45-160日,平均90日。感染的病毒量可能是潛伏期差別的一個因素,但不是決定性的,大量輸血或針刺傳播都可以有或長或短的潛伏期。其臨床過程可分幾個病期。
黃疽前期:有非特異的前驅癥狀,與短暫的病毒血癥相應的低熱,關節(jié)酸痛,常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同時有不適、疲乏,突出癥狀是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黃疽前期可發(fā)生肝外病變和血清病樣綜合征:關節(jié)痛和關節(jié)炎、蕁麻疹和血管神經性水腫、血管炎性病變、腎臟病變、紫癜、漿液膜炎、心肌炎、胰腺炎等。文獻中有詳盡描述,但我國病人中少見。黃疽前期癥狀的輕重和時間長短可有很大不同,可自數(shù)日至2周。也可無明顯黃疽前期,而以黃疸為最早的癥狀。
黃疸期:最初發(fā)現(xiàn)常是尿黃,反映血清直接膽紅素濃度升高;繼而鞏膜和皮膚黃染,糞便顏色變淺。黃疽1—2周內達高峰,此時大多熱退、胃腸道癥狀明顯好轉。食欲好轉是病情由極期開始緩解的常見標志。肝臟輕度腫大、質軟,有觸痛和叩擊痛。小部分病人肋下可觸及脾臟。血管蜘蛛痣可短暫出現(xiàn)。黃疸的消退要比其上升的時間緩慢得多,整個黃疽期1—6周。
恢復期:隨著黃疸的消退,癥狀逐漸好轉。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LT)逐漸降低,急性乙型肝炎的膽紅素下降常早于丙氨酸轉氨酶(ALT)復常。極大多數(shù)病人在3-4個月內恢復。小兒急性乙型肝炎恢復比成人要快。在恢復期中病人仍可有疲乏和不適。臨床和血清學恢復后,肝組織病變減輕,但完全恢復須在半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