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是如何形成的
足跟痛癥是以足跟部疼痛而命名的疾病,是指跟骨結節(jié)周圍由慢性勞損所引起的以疼痛及行走困難為主的病癥,常伴有跟骨結節(jié)部骨刺形成,本病多見于40~60歲的中老年及肥胖之人。
【解剖生理】
跟骨近似長方形,是人體負重的主要部分,在人體站立時至少有50%的體重需要跟骨與距骨來負擔。為了行走和吸收震蕩,足部形成了內(nèi)、外二個縱弓和一個橫弓,內(nèi)縱弓較高,由跟骨、距骨、舟骨、楔骨和一、二、三跖骨組成,外縱弓較低,由跟骨、骰骨和四、五跖骨組成。在足的前部,三個楔骨和五個跖骨基底部背寬陽窄呈拱橋式排列,組成所謂橫弓。足弓能起彈簧作用,以緩沖人在行走、跳躍及跑步時所產(chǎn)生的震蕩。
跟骨與距骨組成縱弓的后臂,以負重為主。通過跟距關節(jié)可使足有內(nèi)翻、外翻或外展、外旋的作用,以適應在凸凹不平的道路上行走,跟骨結節(jié)為跟腱附著處,其上緣與跟距關節(jié)面成30°~45°的結節(jié)關節(jié)角(貝累氏角),為跟距關系的一個重要標志。此角常因跟骨骨折而減小、消失或成負角,從而減弱腓腸肌的力量及足的彈簧作用。
足底是三點負重,足跟部負重約50%,拇趾和小趾球部聯(lián)合負重約50%。由于第一跖骨一般比其他跖骨長,而且還有二個子骨墊在它的頭下,因而拇趾球部的負重比小趾球部為多。
跟骨體的后面呈卵圓形隆起,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光滑;中部為跟腱起止部,跟腱止點上方的前方與后方均有小的滑囊;下部移行于跟骨結節(jié),有拇展肌、趾短屈肌及距腱膜附著,起維持足弓的作用。跟骨結節(jié)的下方亦有滑囊存在。足跟部皮膚是人體中最厚的部位,其皮下組織由彈力纖維和致密而發(fā)達的脂肪構成,又稱脂肪墊。
跖筋膜呈三角形,后端狹窄,厚約2mm左右。起自跟骨結節(jié)內(nèi)側突的前方,其深面與趾短屈肌密切結合,向前逐漸增寬、變薄,于跖骨頭處分成五束,分別伸向1~5趾,止于足底前端皮膚和移行于各趾腱鞘。跖腱膜有保護足底肌肉、肌腿、支持足弓等作用。
【病因病機】
(一)跟腱止點滑囊炎:主要因穿鞋摩擦所致,尤其是女性經(jīng)常穿高跟鞋,鞋的后面與跟骨結節(jié)之間反復摩擦,導致跟骨結節(jié)處滑囊發(fā)生慢性無菌性炎癥,使滑囊增大,囊壁增厚,發(fā)生本病。
(二)跟骨下脂肪墊炎:一般患者有外傷史,多因走路時不小心,足跟部被高低不平的路面或小石子路傷,引起跟骨負重點下方脂肪組織損傷,局部充血、水腫、增生。
(三)跟骨骨骺炎:本癥只發(fā)生于跟骨骨骺出現(xiàn)到閉合這段時間內(nèi),跟骨第二骨化中心從6~7歲出現(xiàn),13~14歲逐漸閉合,所以本病多發(fā)生在少年發(fā)育生長期。
(四)跖筋膜炎:本病因長期的職業(yè)關系站立在硬地面工作,或因扁平足,使距腱膜長期處于緊張狀態(tài),在其起點處因反復牽拉發(fā)生充血、滲出,日久則骨質增生,形成骨刺。
(五)腎虛性跟痛癥:年老體弱或久病臥床,腎氣虛衰,則骨萎筋弛,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久病臥床,足跟部因不經(jīng)常負重而發(fā)生退行性變,皮膚變薄,跟下脂肪墊部分萎縮,骨骼發(fā)生脫鈣變化而致。
' +''+ date_format(list.ctime, 'yyyy-MM-dd') +'' +''+ list.c_click +' 次播放' +'
' +'' +''+ date_format(list.ctime, 'yyyy-MM-dd') +'' +'
' +'' +''+ list.c_click +' 次收聽' +'
' +'' +''+ date_format(list.ctime, 'yyyy-MM-dd') +'' +'
' +'' +''+ list.c_click +' 次收聽' +'
' +'' +''+ date_format(list.ctime, 'yyyy-MM-dd') +'' +''+ list.c_click +' 次瀏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