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損傷的臨床特點及治療原則
運動系統(tǒng)慢性損傷是臨床常見病損,無論是骨、關節(jié)、肌、肌腱、韌帶、筋膜、滑囊及其相關的血管、神經等,均可因慢性損傷而受到損害,表現出相應的臨床征象。人體對長期、反復、持續(xù)的姿勢或職業(yè)動作在局部產生的應力是以組織的肥大、增生為代償,超越代償能力即形成輕微損傷,累積、遷延而成慢性損傷。
慢性損傷有何臨床特點
慢性損傷雖可發(fā)生在多種組織及器官,但臨床表現卻常有以下共性:①軀干或肢體某部位長期疼痛,但無明顯外傷史;②特定部位有一壓痛點或包塊,常伴有某種特殊的體征;③局部炎癥不明顯;④近期有與疼痛部位相關的過度活動史;⑤部分病人有可能產生慢性損傷的職業(yè)、工種史。
慢性損傷有哪些治療原則
①限制致傷動作、糾正不良姿勢、增強肌力、維持關節(jié)的不負重活動和定時改變姿勢使應力分散是治療的關鍵;
②理療、按摩等方法可改善局部血循環(huán)、減少粘連,有助于改善癥狀;
③局部注射腎上腺皮質激素(醋酸潑尼松龍、甲潑尼龍、得寶松等)有助于抑制損傷性炎癥,減少粘連,是臨床上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④非甾體抗炎藥口服;
⑤對某些非手術治療無效的慢性損傷,如狹窄性腱鞘炎、神經卡壓綜合征及腱鞘囊腫等可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