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7種物理療法
所謂物理療法,就是應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種物理因子,如聲、光、電、熱、磁等,治療和預防疾病的方法。它在頸椎病的非手術(shù)療法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物理療法可選擇的種類較多,可根據(jù)頸椎病的不同類型、不同時期,采用不同的物理療法。
常用治療頸椎病的物理療法有:
(1)離子導入療法。是―種利用直流電場作用和電荷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特性,將各種中、西藥物(普魯卡因、碘化鉀、威靈仙、醋等)作用于頸部的物理療法。該療法一般每日1次,每次15―20分鐘,15―20次為1個療程。
(2)中藥電熨療法。是一種在以在祛風散寒、活血通經(jīng)為主的中藥熱敷基礎上,再疊加直流電或低頻脈沖電流的方法。它兼有中藥熏蒸、溫熱療法和低頻電療法的共同治療作用,故有較好的止痛、消炎,改善神經(jīng)、關(guān)節(jié)和肌肉功能的治療效果,對神經(jīng)根型、頸型效果明顯。每日治療1次,每次15―30分鐘,15―20次為1個療程。
(3)間動電流療法。將電極置于頸和肩、臂痛點處,使用間升或疏密波對癥止痛;置于頸交感神經(jīng)節(jié)處,使用密波,對椎動脈型及有交感神經(jīng)癥狀的效果較好。
(4)感應電療法。以脈沖方式或配以離子導入等方法作用于頸背部肌肉,提高肌張力,加強肌力,可使長期、反復發(fā)作所致頸背肌力減弱的患者得到恢復。
(5)超刺激療法。以波寬2毫秒,頻率約100赫茲的方形波,用患者可耐受的最大電流作用于頸椎部位的方法。其作用類似間動電流,因電流強度刺激性大,故止痛、活血效果明顯而迅速。
(6)高頻電療法。目前常用的有超短波、短波、微波等方法。利用深部電熱作用改善椎管、椎間孔、橫突孔內(nèi)的脊髓、神經(jīng)根、椎動脈等組織的血液供應,以利于受刺激、壓迫的脊髓、神經(jīng)根、椎動脈等組織恢復。對脊髓型和椎動脈型療效較好。
(7)超聲波療法。在溫熱療法的基礎上,用接觸移動法,將超聲波探頭作用于頸后及兩側(cè)頸部。對頸型和脊髓型有效。
' +''+ date_format(list.ctime, 'yyyy-MM-dd') +'' +''+ list.c_click +' 次播放' +'
' +'' +''+ date_format(list.ctime, 'yyyy-MM-dd') +'' +'
' +'' +''+ list.c_click +' 次收聽' +'
' +'' +''+ date_format(list.ctime, 'yyyy-MM-dd') +'' +'
' +'' +''+ list.c_click +' 次收聽' +'
' +'' +''+ date_format(list.ctime, 'yyyy-MM-dd') +'' +''+ list.c_click +' 次瀏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