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的靶向治療
食管癌是種異質(zhì)性疾病。病理類型分為鱗癌和腺癌兩種類型食管癌存在巨大的病因?qū)W和遺傳學差異。世界范圍內(nèi),食管腺癌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而食管鱗癌發(fā)病率下降。因此,食管腺癌和食管鱗癌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疾病。伴隨著分子靶向藥物的發(fā)展,食管癌分子病理學研究迫在眉睫。
1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靶向的治療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 ) 屬Ⅰ型跨膜酪氨酸激酶生長因子受體,是原癌基因C-erbB-1的表達產(chǎn)物,能調(diào)控細胞生長、分化和血管生成及凋亡,其信號通路與惡性腫瘤的生長、侵襲及轉(zhuǎn)移關(guān)系密切。大多數(shù)上皮來源的惡性腫瘤存在EGFR過度表達,其中百分之四十到八十食管癌患者伴EGFR高表達。
針對EGFR靶點的藥物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作用于其胞內(nèi)酪氨酸激酶ATP結(jié)合區(qū)的小分子化合物抑制劑,另一種是作用于EGFR胞體配體結(jié)合區(qū)的單克隆抗體。
1.1 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s)
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是通過對酪氨酸激酶磷酸化的抑制,阻斷酪氨酸自身磷酸化,從而抑制EGFR激活,加速細胞凋亡,減少腫瘤浸潤和轉(zhuǎn)移。代表藥主要是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
易瑞沙(吉非替尼, Gefitinib)初步臨床試驗顯示對于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有較好的療效。近來已有多項研究評估易瑞沙治療食管癌的療效,研究提示:單藥吉非替尼二線治療食管癌,對于食管鱗癌、女性、過表達EGFR的病例的治療效果較傳統(tǒng)化療有較明顯的優(yōu)勢,這與該藥在治療非小細胞肺癌上的特性相似。單藥二線治療食管癌總控率大約在百分之三十到五十。此外,易瑞沙不僅具有抗腫瘤活性,還能增強EGFR陽性腫瘤細胞的放射敏感性,與放療聯(lián)合能提高食管癌的療效。
特羅凱(厄洛替尼,Tarceva) 研究表明厄洛替尼聯(lián)合放療能明顯提高療效,美國西南腫瘤學會(SWOG)報道厄洛替尼單藥治療食管腺癌患者,患者能夠耐受,有較好的療效。目前,厄洛替尼的研究集中在與化療藥物聯(lián)合應用方面,但尚未有明確的令人信服的報道。
雖然已有多項研究顯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聯(lián)合化放療具有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需要進一步的大樣本、多中心、隨機的臨床實驗來證實。
1.2 針對EGFR的單克隆抗體
針對EGFR單抗藥物代表藥是西妥昔單抗,其聯(lián)合化療或放療具有較好的作用,提示該類藥物可能成為將來治療食管癌的標準方案的組分之一。國外一項研究報道給予西妥昔單抗、紫杉醇、卡鉑,同期50.4Gy放療,持續(xù)6周治療食管癌,顯示西妥昔單抗可能增加皮膚反應及超敏反應,卻未增加放療相關(guān)毒性,治療效果確定。
目前,針對EGFR單抗藥物治療,初步研究顯示曲妥珠單抗治療Her-2過表達的食管腺癌也具有增敏放療的作用,仍待進一步臨床試驗來證實。
2 腫瘤血管生成抑制劑
血管內(nèi)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與其受體(VEGFR-1)在誘導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抗血管生成治療可能成為另一個潛在的食管癌治療靶點。
VEGFR在正常食管組織中表達低下,百分之三十至六十食管癌患者的病理組織過表達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貝伐單抗(Avastin)是第一個被批準用于抑制血管生長的單克隆抗體藥物,它不僅能特異性阻斷VEGF的生物效應,抑制腫瘤內(nèi)血管新生,延緩腫瘤生長和轉(zhuǎn)移。在與化療藥物聯(lián)合使用時,能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促進藥物向腫瘤內(nèi)滲透,達到增敏的效果。對于食管癌的治療,貝伐單抗目前還處于研究初期,大部分研究僅限于腺癌患者。
在 2008年ASCO會議上公布了貝伐單抗、多西紫杉醇、順鉑和依立替康在治療轉(zhuǎn)移性胃食管腫瘤上的結(jié)果,PR+SD達到了百分之八十六[(15+4)/26],較單純使用化療(PR+SD 為百分之六十)較有明顯的提高,也能安全地增敏化療,初步認為聯(lián)合貝伐單抗可能帶來較好的治療效果。
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藥物還包括多靶點的范得他尼、蘇尼替尼和索拉非尼等,但尚未有臨床研究顯示對食管癌有效。
3 細胞周期抑制劑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激酶抑制劑
細胞周期抑制劑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激酶(CDKs)是調(diào)控細胞周期的一個蛋白家族,在腫瘤組織中,CDKs“過度激活”導致細胞增值的失控。因此,針對腫瘤組織內(nèi)的細胞周期調(diào)節(jié)障礙的靶向治療可能是一個治療方向。NF-κB是一種作用廣泛的轉(zhuǎn)錄因子,它的活化能夠抑制細胞凋亡、間接促進細胞增殖、減少腫瘤細胞對放化療的敏感性。研究證實正常的食管組織沒有具有活性的NF-κB,而在食管腺癌組織中過表達NF-κB。硼替佐米(Bortezomib,PS- 341)能特異性的抑制NF-κB信號傳導通路的活化,進而抑制NF-κB的活性阻斷NF-κB,能夠增敏化療效果。
4 環(huán)氧化酶-2(COX-2)抑制劑
COX- 2在腫瘤發(fā)生、發(fā)展中的確切作用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能的機制包括誘導腫瘤新生血管生成、促進腫瘤細胞增殖、抑制細胞凋亡、增加腫瘤細胞的侵襲力、免疫抑制作用、誘導前致癌物的活性等。COX-2的過度表達能促進食管癌變,其表達水平與食管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且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規(guī)律服用非甾體抗炎藥能降低食管癌的發(fā)病率,體內(nèi)和體外試驗研究COX-2抑制劑能抑制食管癌細胞增殖,促進凋亡,為食管癌的防治提供了依據(jù)。
環(huán)氧化酶-2(COX-2)抑制劑具有代表性的藥物是阿司匹林和塞來昔布。Corley DA等學者綜合分析九個流行病研究結(jié)果,表明了非選擇性抗炎藥(其中百分之五十是阿司匹林)降低了百分之四十三的食管癌發(fā)生率, 并有一個明顯的劑量響應趨勢。
關(guān)于塞來昔布聯(lián)合放化療治療食管癌的Ⅱ期臨床報道。Dawson研究組將塞來昔布與順鉑、氟脲嘧啶聯(lián)合治療31位中晚期食管癌病人,兩年生存率達到百分之四十四 ,中位生存期25個月,療效有明顯提高,這一系列研究顯示出令人鼓舞的治療效果,但還需要進一步的跟蹤隨訪。
5 其它靶向治療藥
其它的靶點及靶向治療代表藥主要有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如伊馬替尼(Imatinib),mTOR激酶抑制劑如Temsirolimus(細胞周期抑制劑779,CCI-779),法尼基轉(zhuǎn)移酶抑制劑(FTI)如 Tipifarnib等,正逐步應用于食管癌的治療,其療效還有待于進一步臨床實驗結(jié)果證實。
食管癌的靶向治療的臨床研究尚處于萌芽階段,初步的臨床研究提示,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存在一定的療效,西妥昔單抗有增敏化放療的作用,貝伐單抗聯(lián)合化療可能提高食管腺癌的疾病控制率。如何多靶點聯(lián)合應用靶向藥物特別是單抗類藥物聯(lián)合新型細胞毒藥物以及聯(lián)合放療才能達到最佳療效,是將來研究的重點,有望把食管癌的治療推向新的階段,從而延長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其生存質(zhì)量。
' +''+ date_format(list.ctime, 'yyyy-MM-dd') +'' +''+ list.c_click +' 次播放' +'
' +'' +''+ date_format(list.ctime, 'yyyy-MM-dd') +'' +'
' +'' +''+ list.c_click +' 次收聽' +'
' +'' +''+ date_format(list.ctime, 'yyyy-MM-dd') +'' +'
' +'' +''+ list.c_click +' 次收聽' +'
' +'' +''+ date_format(list.ctime, 'yyyy-MM-dd') +'' +''+ list.c_click +' 次瀏覽' +'
' +'